新闻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6日在黄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24-02-26 浏览数:81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6日在黄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吴之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多重困难和风险挑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六个聚焦、六个打造”重点任务,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供应链平台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顽强拼搏、克难攻坚,扎实做好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整体向好、进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全省第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全省第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全省第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3.86%、全省第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3%、全省第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投资后劲持续增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70个、总投资3500亿元,其中远大制剂等投资过百亿项目8个。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88个、竣工投产460个,亿元以上签约项目开工率全省第2。消费活力加速释放。组织促消费活动86场,发放各类消费券1.3亿元,拉动消费30余亿元,城市烟火气持续提升。西塞山、百洞峡等景区建成开放,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建成并获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34.19%、39.13%。进出口优势不断巩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家,完成进出口总额482.8亿元、全省第2,连续13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无申请兑现拨付资金6.01亿元,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0.86亿元、全省第5。净增“四上”企业340家,新登记市场主体4.2万户,其中企业类占比达24.5%、全省第3。新增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46家,总量达93家、全省第3,超颖电子主板报审。

  (二)创新动能全面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明显。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18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第三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建成工业增长点100个,其中弘盛铜业完成产值269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工业新增长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7家和86家,创近年来新高。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116个,大冶特钢入选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华新水泥入选工信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典型案例,迪峰换热器荣获第九届长江质量奖,黄石获批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产业“双链长制”全面实施。围绕10个重点产业制定出台产业链供应链三年行动方案,有色金属、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产业分别增长36.5%、6.4%、6.75%,黑色金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新成立钢铁、电子信息、汽车3个行业协会,与京东、象屿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花湖机场城市货站和供应链管理公司,搭建三大供应链平台、营收超142亿元。园区集中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至全国百强园区92位、国家级经开区考评进至46位,大冶湖高新区全国考核排名前进14位、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新港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下陆区电子铜箔产业集群获批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黄石港临空商务区空港数字物流产业园建成开园,阳新、西塞山两家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积厚成势。黄石科技城二期基本完工、三期加快建设,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黄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实现“满园”,黄石(深圳)离岸科创中心、武汉大学(黄石)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建成运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全省第1,入选湖北制造业百强企业13家、全省第2,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12家,融通高科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黄石入选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

  (三)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向现代化大城市加速迈进。城市畅通工程加快建设。实施磁湖大桥等重点项目28个,桂林南路立交、上窑高架桥、黄石大道“四改六”一期、延安路改造等建成通车,城区快速路系统骨架基本形成。大冶湖新区建设提速。中国黄金华中总部、移动鄂东大数据中心、黄石农商行总部等35个集聚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二期基本建成。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3个,交通路步行街精彩蝶变,“未苏湾”成为网红打卡热点,“钟楼烟火”获央视点赞。系统整治危房7.2万平方米,启动危旧房改造项目7个,枣子山片危旧房改造试点经验全省推广。出台全国地级市首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条例,完成加装电梯270部。新改建污水管网70.97公里,改造二次供水泵房68座、老旧供水管网85.9公里。建成口袋公园12个,新增绿地面积74.7公顷。城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取得全国第1的好成绩,市民文明素质明显增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复审顺利通过。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第五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湖北村BA”“黄马”等60余项重大活动,城市品牌持续叫响擦亮。

  (四)开放优势日益扩大,融入武汉都市圈步伐加快。交通外联内聚能力增强。武阳高速提前9个月建成通车,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机场高速二期顺利推进,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快速路等对接花湖机场“三条快速路”加快建设。G106沿镇至黄土坡段改建工程、大冶港湖至鄂州茅圻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S203三洲至富池段改建工程完工。圈内协作更加紧密。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共建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一期竣工,110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市通办”,武黄城际铁路即将实现公交化运营。港口物流优势持续放大。全市完成货物吞吐量8338.5万吨、增长21.62%,新港新建成8个万吨级泊位、总数达23个,“亿吨港口”吞吐能力已经形成。全市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10家,东楚投资集团成为鄂东南地区首家5A级物流企业。黄石成功列入国家功能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开放平台不断健全。鄂东首个综保区封关运营,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业务实现突破,跨境电商业务全面对接顺丰集团,获批货代机构国际快运资质,黄石被新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获批湖北自贸区黄石联动创新发展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首个“政策计算器”建成运营,47个改革事项纳入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中介超市”“税费e站”入选全国典型经验案例,“高效办成一件事”考核全省排名前列,黄石成功创建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黄石被评为全国进步最明显的5个地级市之一。

  (五)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短板弱项加快补齐。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基地10万亩,大冶湖生态文旅公司、阳新北富公司入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名单。新增国家级农民合作社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5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64亿元、增长4.7%。流域综合治理有力推进。实施水利重点项目45个,富水灌区续建配套二期等22个项目建成,12.2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升。农村环境持续改善。新改扩建“四好农村路”617.29公里,完成“千村万树”造林绿化3.47万亩,新增省级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11个,新增乡村振兴省级示范镇3个、示范村20个。农村活力加速释放。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盘活闲置宅基地4835宗,大冶、阳新均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脱贫成果持续巩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65万元、增长12.8%。强县工程深入实施,大冶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进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57位,阳新进至中部县域经济百强84位。

  (六)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成效显著。生态治理力度加大。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487个,5个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保持100%,优良天气比例80.8%、提升2.2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东方山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一期顺利完成,夏浴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全国推广。沪士电子、华力科技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绿色工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出台稳岗促就业“黄金十条”,新增城镇就业5.48万人,引进“新黄石人”2.21万人,创业带动就业2.1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留黄率达到22.5%,黄石列入首批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市创建名单,入选全国新业态新模式技能培训重点联系城市。新增社保扩面2.57万人,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再提标,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5.48亿元。落实退役军人各类优待抚恤资金1.5亿元。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个,新增学位1.34万个,黄石十四中、有色小学等11个教联体入选省级试点,高考取得五年来最好成绩。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平稳实施,市中医院中医传承大楼、市疾控中心P2+实验室等建成投用,市妇幼保健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百强,大冶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阳新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乙”医院。开展文化惠民活动800余场,完成镇村文化站场提档升级18个。十件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筹集保障性住房3500套,解决1.5万户新市民、青年人、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问题。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638户、主次干道无障碍改造34条。实施“停车惠民”行动,新增停车泊位1.03万个,联网接入泊位6万个,建成公共新能源充电桩1653个。完成10个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200个村卫生室实现提档升级。

  (七)风险防范有力有效,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粮食安全更加稳固。复耕撂荒地1.0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8.84万亩。粮食总产量增长1.99%,高于全省0.68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验在全国作典型发言。能源安全保障有力。金上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等13个重大能源项目加快推进,新港100MW、大王镇99MW等光伏能源项目全容量并网,全省首个虚拟电厂(磁湖电厂)建成运营。债务化解实现重大突破。实施政府平台公司增资扩容行动,国投集团、新开投获评“AA+”信用等级,平台公司造血功能明显增强,政府债务风险等级退出橙色区间。房地产市场在全省率先企稳。出台公积金提标、购房补贴、危旧房改造等政策,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全省第3,7个重点“保交楼”项目全部完成销号。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临水临崖隐患路段整治经验被公安部肯定推广,应急消防能力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刑事警情、案件分别下降26.4%、17.7%,民生案件破案率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

  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打造奔跑型政府。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化“一下三民”实践活动,落实“一把手周末跑工地”“双千服务”“企业家早餐会”等机制,解决各类问题2000余个。制定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完善政府工作规则,黄石获评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市。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0件、政协委员提案280件。加强审计、统计监督,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等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清廉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我市新承担二手房“带押过户”等国家级试点工作7项,承担省委省政府推进的投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等试点工作8项,66项经验在全国全省交流,政府守正创新能力水平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援藏援疆对口帮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教育、双拥创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保密、档案、科普、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过去一年,黄石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处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饱含了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倾注了广大企业家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全市人民的付出和奉献,大家拼得很努力、干得很出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广大企业家,向驻黄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黄石建设发展的国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行业需求不旺,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新兴产业体量仍然偏小,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生态、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仍需持续加力;少数干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创造性抓落实的本领仍需提升。对此,我们将切实改进,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更贴近企业和群众的需求。

  二、2024年总体要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突破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定不移推进“六个聚焦、六个打造”重点任务,持续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建设成势见效,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黄石贡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要求,必须把握五个关键:一是坚定不移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建成节点、提升品质“两个关键”,强化进的意识,“跳起来摘桃子”,力争各项工作持续奋进全省第一方阵。二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塑造绿色崛起新优势。持续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四是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牢流域安全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五是坚定不移改进工作作风打造奔跑型政府。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高效率、创造性抓好落实,努力做企业和群众的贴心人。

  三、2024年工作安排

  (一)坚持科技引领、集群强链,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强市建设

  突出链式发展、梯队培育。围绕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入实施“双链长制”,加快湖北优科、远大制剂等重大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发展“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降本增效,依托闻泰科技打造电子信息供应链平台,依托长城汽车打造汽车供应链平台,统筹抓好铜、钢铁、煤炭、医药、农产品等供应链建设,力争供应链平台营收突破300亿元。大力实施“五个一百工程”,确保诺德锂电、智慧光子等100个工业新增长点达产达效,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突出科技赋能、数智转型。深入推进科创众包、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5家,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200亿元以上。强化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深化拓展“科创飞地2.0”新模式,力争引进50个以上科技型企业和项目落户黄石科技城。抢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风口,强化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大功率激光器、集成电路、绿电绿氢制储加用等新增长点,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实施“数化黄石”行动,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确保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10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灯塔工厂”等示范企业20家以上,建成标杆应用场景100个以上。

  突出节能降碳、扩绿增效。实施新一轮高层次“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加快华鑫钢铁智能制造、大冶特钢高品质特殊钢生产线、华新亿吨机制砂二期等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00个以上。积极推进“双碳”工作,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和水泥企业提标升级工作,推动清洁能源广泛利用,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以上。深入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新型绿色智能表面处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益。以磁湖虚拟电厂为核心,推进分布式能源储能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智能经济安全的新能源供给体系。

  (二)坚持激活消费、优化投资,持续扩大有效需求

  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围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坚持“一月一会”,高质量举办光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特钢、铜精深加工、央地合作等专题招商活动,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以上。深入实施“双月开工、季度拉练”机制,持续推进项目攻坚行动,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50个以上、竣工投产200个以上。积极抢抓增发国债、专项债等政策机遇,推动一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项目纳入国家、省项目清单。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让政府投资更有效率、社会投资更有效益。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围绕打造鄂东消费中心,实施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40个以上,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家以上。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推进商业“圈街楼店网”系统改造提升,丰富“潮玩国风”、夜间集市、消费元宇宙等新场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和流量经济。引导老字号创新品牌形象、营销模式,组织开展美食节、音乐节等专题促消费活动100场以上,持续扩大传统消费。多措并举促进汽车、电子产品和家居消费,全力提振大宗消费。丰富文娱旅游、体育休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康养医疗等产品和供给,提档升级服务消费。

  (三)坚持先立后破、深化改革,持续增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动力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市级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扎实抓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工作,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培育更多优秀民营企业。健全民营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决策工作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交通、能源、生态环境、城市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

  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用好“政策计算器”平台,全力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政务三同”等改革,更高水平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出台更多有针对性政策改善市场和社会预期。持续开展“双千服务”“一把手周末跑工地”“企业家早餐会”等活动,及时解决企业堵点难点问题,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政策落实的力度、政府服务的温度。

  着力优化要素配置。深入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年攻坚行动,积极推行工业园区“标准地”出让、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模式,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争贷款余额增长12%以上。深入实施“东楚英才”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保障,新增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

  抓好重大试点示范。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统筹优化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城镇功能、土地利用、人口规模。扎实开展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加强项目策划生成、建设管理、绩效评价全生命周期管理,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完善市县一体“五个一”建设模式,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大力推进“一本账、一张表”大财政建设试点,更好统筹国有资金资产资源。稳妥实施用地审批权委托改革试点。抢抓“三大工程”机遇,建强用好房地产供应链平台,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需体系,探索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机制。

  (四)坚持融圈入群、聚力发展,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力打造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加快机场高速二期等项目建设,建成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快速通道、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大泉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更好连接武汉新城和花湖机场。加快G106黄石铁山至大冶段改建、G351阳新三溪至毛坪段等项目建设,实施黄石长江公路大桥改造工程,争取过境黄石时速350公里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不断提升全域通达能力。

  全力打造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依托新港建设长江中游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加快新港多式联运物流园、粮食中转接卸中心、矿产品储运基地等项目建设,建成新港棋盘洲港区三期、谋划启动四期,拓展和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力争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加快推进富水航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建成黄颡口砂石集并中心,打造干支衔接的江河联运通道。加快推进沿江疏港铁路二期、山南铁路适应性改造、绿色廊道运输等项目建设,谋划新建大冶湖南岸疏港铁路,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全力打造临空产业和服务集聚区。坚持全域临空理念,完善下陆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周边配套,高标准建成黄石港空港智造产业园、临空商务产业园。推进大冶临空经济区医院、学校等项目建设,打造临空制造业基地。加快布局高档花卉、精品果蔬等临空现代农业,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临空先进制造业,突破性发展航空物流、商贸会展等临空现代服务业,推动临空经济蓄势腾飞。

  强化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和外贸主体培育。推进湖北自贸区黄石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积极申报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水果、植物种苗指定监管场地和跨境电商宠物粮进口试点。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外仓建设,优化完善综保区保税加工、保税研发、交易交割等功能,力争综保区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元。强化外向型市场主体培育,新增外贸企业30家以上。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重点境内外展会40场以上,鼓励支持优质企业保市场、抢订单、争份额,推动更多“黄石货”走向世界。

  (五)坚持有机更新、精细管理,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加快老城区更新改造。坚持共同缔造,以“绣花功夫”推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综合改造,完整社区覆盖率达到20%,争取纳入全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建成磁湖大桥、颐阳路西延、花湖大道拓宽等项目,全面打通城市快速环线。实施老城区天然气场站搬迁及配套管道更新改造工程,加固修复9条城区排水干渠,迁改供水管道120公里,新改建污水管网100公里。

  加快大冶湖核心区集聚发展。加快四棵大道、体育南路东延等道路建设,加密新区路网。加快保利商业综合体、教育城商业街、总部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完善新区功能。实施核心区大冶湖北岸生态廊道、柏树咀港和兴隆咀港治理等工程,提升新区品质。推动大冶湖新区与大冶城区城市规划同编、场馆设施共享、道路管网互通,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

  塑造特色文旅品牌。深化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建成“华新1907”湖北美术学院黄石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推进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城市遗产焕发时代风采。推进大冶墈头老街、阳新南门古街保护与发展,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围绕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快大西塞山旅游规划开发、游轮港外贸码头、铁山研学基地、仙岛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高水平建成运营华侨城陆公园。大力发展研学游、工业游、乡村游,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力争游客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20%以上。办好地矿科普大会、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品牌节会活动,加强城市传播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创造性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提升交通、停车、物业、市场等管理水平。圆满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进一步完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以沿山沿湖为重点,统筹推进拆违除危、拆违增绿,完成拆违8万平方米。实施城市环卫效能提升工程,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六)坚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持续推进强县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聚焦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加快大冶湖水产生态养殖、阳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二期等特色基地建设。实施油茶产业扩面提质、80万羽蛋鸡养殖、阳新屯鸟全产业链等项目,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5个,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全面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促进脱贫人口稳步增收。稳慎推进大冶市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阳新县供销综合服务等试点,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力争全市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比例达到70%以上,让广大农民从特色鲜明、业态多样的乡村产业中实现共同富裕。

  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和特色小镇建设。支持大冶冲刺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标杆。支持阳新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打造全省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支持开发区·铁山区争当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主战场、排头兵。支持新港园区打造黄石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支持陈贵、灵乡、富池等经济强镇做强产业、做大规模,奋力冲刺全国百强镇。促进金牛、龙港等重点小城镇集约式发展,打造人口就地城镇化样板镇。推动大箕铺、殷祖、枫林、王英等特色专业镇做专做精优势产业,提升镇域经济支撑力。

  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体推进整治村达标、示范村创建,实施垃圾分类的自然村占比达到4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6%以上,全力打造和美乡村示范带。补齐乡村道路、村内照明等短板,加强村民活动中心、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医保公共服务网点村级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救助等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乡村善治,培育文明乡风。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绘就美丽黄石最美底色

  坚决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扎实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提质增效行动、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加快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及重点湖泊水库排污口排查整治、长江黄石段EOD等项目建设,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决完成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年度整改销号任务。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让长江黄石段“水清岸绿、江豚逐浪”。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加快推进磁湖水环境及生态修复、大冶湖母亲河复苏、网湖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修复等项目建设,完成长乐山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大”治理攻坚战役和“六大”专项提升行动,持续提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9公顷,着力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突破性发展绿色金融,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和气候投融资交易。推进国家储备林、碳汇林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实现“点绿成金”、可持续发展。

  (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着力稳就业扩就业。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扩就业等政策,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累计新就业5万人以上,高校应届毕业生留黄率达到24%。加强“零工驿站”、劳务品牌、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创建“无欠薪城市”,让“安薪工程”更安心。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养老保险扩面提质行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培育银发经济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优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鼓励托幼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更大力度加强“一老一小”保障。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和急难临时救助。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合法权益。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全学段教联体建设,创建省级示范教联体5个。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轮岗1200人。新改扩建黄石三中、十四中、沿湖路小学等学校,让更多孩子上好学。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支持中职学校“双优”创建,支持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创建国家“双高”院校,做强武汉都市圈光电子技工教育联盟。支持在黄本科高校申建硕博点,加快“双一流”建设。提升“双减”工作实效,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力守护人民健康。加快推进市工矿医院综合

留言咨询

提交

信息提交后,将有专人联系您!